航空服务职业定向培养 航空专业人才教育基地
当前位置:首页>学院要闻
调查发现“硬核”科学知识有助合理防疫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9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12月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0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公众科学素质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专题论坛在京举办,来自苏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的国内外科学传播学者,就科学素质如何促进公众积极应对疫情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硬核的、事实性的科学知识能够帮助大家采取更合理的预防行为。”论坛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楚亚杰在报告中表示。基于今年3月展开的一项针对3000人(代表中国网民结构)的问卷调查,她与合作者发现,除了科学知识水平(包括新冠病毒知识)上的显著差异,我国不同人口特征群体在不实信息鉴别能力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人们主观感知、知识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采取过度防疫举措,如“自服抗病毒药物”“增加维C摄入”等。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及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实疫情信息,让科学家如何与公众互动、公众如何提升科学素养成为热议话题。“在美国也有同样的谣言。”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学教授Bruce Lewenstein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在这种时候,科学家在与公众交流时,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界限,他们的观点应该基于普遍的知识和个人的判断。重要的一点是,和公众之间建立信任。信任是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传播正确信息的一个基础。”

此次论坛上也有报告指出,公众对抗疫防疫措施的积极性还与其对国家的信任度有关。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与该校罗茜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公众对国家的情感以及他们对国家抗疫表现的满意程度,与他们是否佩戴口罩、是否自觉践行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显著相关。相关研究还发现,中国公众越相信科学家和医生、越信任科学、越相信大众媒体,就越愿意采取积极的抗疫防疫措施。

不只在中国,这种信任对疫情期间的美国华裔群体也有类似影响。科罗拉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周硕博士在研究新冠对美国少数族裔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时发现,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的阳性病例率最低。密歇根大学传媒系助理教授吕航的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如果在美华人主要阅读中国媒体,就更愿意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如果阅读的是美国媒体,这种意愿则会减弱。

此次论坛还聚焦了国家防疫政策措施对大众行为变化的影响,以及其他健康传播议题。

如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的王国燕和合作者收集了今年疫情初期中、意、美三国的防疫政策措施和大众行为大数据,发现严格限制出行措施具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短期内会导致有疫情的地区出现人口瞬时外涌现象,长期来看则会使人口流动显著减少,有利于疫情控制。

本次专题论坛由苏州大学承办,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协办,吸引了线上线下3000余人参加。

快速导航

  • 招生对象
  • 报名条件
  • 面试要求
  • 索取简章
  • 免费看校
  • 在线报名
  • 学费咨询

最新通知

  • 学校党委印发《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 北京交大成立民航运输系
  • 北京交通大学举行 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校园歌会
  • 降成本再加力 获得感实打实
  • 本市16区全部完成节水达标建设
  • 40余项就业“护航”措施将落地
  • 首都高校多种形式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

学院要闻

  • 第五届北京交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学院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2020年 12-11
  • 北京交通大学举行 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校园歌会 2020年 12-08
  • 高校节水 大有可为2020年 12-07
  • 我校3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020年 12-03
  • 我校2019-2020学年学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隆重举行2020年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