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7日 来源:北京日报
高等院校是大学生们的聚集区,也是一座城市里充满先进性和活跃性的区域。当节水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就能对未来社会生活主体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节水型高校建设在城市节水中具有一定的先锋作用。
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节水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水利部、教育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推动高校用水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北京市快速落实三部门要求,以节水型高校建设为抓手,引导学校开展节水改造,加强用水精细管理,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率先试点“合同节水”,让节水新风在校园蔚然成荫。以此为契机,北京各大高校也发挥优势,节水妙招频出,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节水经验,以高校力量为节水型城市锦上添花。
在北京大学,有一项特色节能制度落地实施了19年,并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成效,这就是“用水全额收费”。该项制度以缴费促节水,为高校节能积累了制度经验。
制度的初始探索始于1991年。1991年,北京大学开始在校内各单位实施了用水“指标管理,超标收费”的办法。具体来讲,就是将北京市下达给学校的用水指标细化分到各单位,指标内的用水费用由学校分担,超过指标的部分由超标单位自负。此后,经过多次优化,2002年,北京大学形成了完善的“用水全额收费”办法和缴费体系,至今已经实施了19年。办法实施后,全校用水量较以往有了大幅度减少。
此外,学校还加强供水管网管理,建立并完善校园探漏平台覆盖范围,提高漏水点位的探测精度和准确度;尝试推广新型节水器具,对学校宿舍楼进行淋浴间节水改造,采用新型节水型设备,为全面推广使用节水产品打好基础。
从建设能源(水)监管平台、完善中水用水机制,到试点合同节水,北京交通大学探索不同的节水方式,并因地制宜地实现了多手段结合,织密“校园节水网”。
早在10年前,北京交通大学开始涉足智慧节水。2010年,学校建成能源(水)监管平台,依托平台实时进行水平衡校验,及时发现漏水情况。2013年,地下管线三维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实现校内多种地下管线的三维可视化。标识管线及阀门等附属物的各类参数信息从系统中清晰可见,发生漏水时能快速找到相应阀门,施工时也能防止破坏既有管线,让漏水更加“无处遁形”。
2016年,学校智慧节水网络再次升级,建设上水管网探漏系统,在全校上水管网布设了257个传感器,实时监测,通过分析振动信号的异常可发现漏水并报警,目前已发现疑似漏点110余处。2019年,学校又完成夜间异常用水报警系统,通过监测各个用水点夜间用水情况,并与正常值比较,“堵住”夜间漏水。除了借用智慧手段,学校还在食堂、浴室等大量用水区域完善了用水机制。2019年,学校又积极尝试合同节水,运行1年来,实现了年节水约1.5万吨。
数据显示,通过智慧节水、机制节水、合同节水三结合,北京交通大学每年节水量可达到用水总量的10%以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体的摇篮,加强节水型高校建设不仅能提升学校自身精细化管理水平,更能从源头出发,厚植节水理念,引领城市节水风尚,从而加速绿色生活方式转型。
北京是一座高校聚集的城市,节水型高校建设成效初显,但依旧任重道远。未来,北京市将总结过往节水型高校建设经验,继续以合同节水、海绵校园建设、新型节水器具推广、节水理念宣传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推动节水教育融入高校德育体系,让节水理念渗入师生日常生活,让绿色生活方式转型从高校出发,辐射全社会,带动北京市节水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文/魏昕悦 舒静雯
快速导航
最新通知
学院要闻